
清华简十三《畏天用身》理会(一)
子居
整理者在证实部分言:“本篇共十七支简,简长四十四·四厘米,宽〇·六厘米,首尾完整,好意思满简,简背有刻划踪迹,无序号,无篇题。篇题根据简文首句和全篇内容拟定。本篇属于诸子说理类文件,围绕天东谈主关系张开敷陈。作家觉得天、东谈主二者各有职分,统筹兼顾,同期也有筹办,不可割裂,但更强调东谈主的主体性,心的能动性。事物之间存在着对立鼎新的辩证关系,既要敬畏当然,充分暸解事物自身的轨则,更要充分阐扬自身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可爱心的能动性,强调「无法而图之,事可成也」。介怀识事物的经过中,旣要遵从事物的一般轨则,也要根据事物的具体特色,不拘旧例,低廉施行。明者能够明于东谈主,原因就在于后天对身心的雕饰。简文内容完整,是一篇纷乱的先秦念念想文件,对于野心先秦技巧的天东谈主念念想具有纷乱价值。本篇通篇使用句读记号,释文大体上据以断句。”[1]先秦技巧诸子百家中最温文天东谈主关系的即是谈家,使用笔者在《先秦文件分期分域野心之三 诸子百家的分合界定(上)》[2]中提议的统计分析设施,也不错很简明地判知《畏天用身》一级不雅念是宋谈家,莫得二级不雅念,是以这也证实《畏天用身》黑白常标准的谈家文件,且以宋谈家念念想倾向为主。篇中称“有恒谈,有径因”,将“谈”放在统统详细不雅念之首,不异证实作家所执的是谈家不雅念。作家相等喜欢使用对仗、排比的行文方式,著述内容却相等缺乏作念作,证实作家是一个看重相貌大内涵、相等脱离实践世情、有着彰着自我中心倾向的东谈主,这与鲁地的文化特征相比契合,其行文方式则很猛进程上值得洽商是受楚文化的影响所致。篇中笔墨时有鲁笔墨特征,而与先秦传世文件作文句相比又不错了了地体现出该篇内容当是成文于战国末期,因此可揣测此篇内容盖是在战国末期入楚的鲁东谈主于楚地最流行的宋谈家念念想影响下所作的篇章。
【宽式释文】
畏天智,用身足。
审不雅听,善出言。慎将作,强心志。
听不听遮拦,言将是之用。作不可易也,志不可弱也。
作经,圆也,不经不圆。曲出诸圆,圆生睿,睿生利。苟信能备圆,行利,兹利,六合无以更利。
静慎,方也,失慎不方。直出诸方,方生缗,缗生法。苟信能备方,行缗,兹果缗,六合无以更缗。
恒有难静、不可静。静无不静,执无不安,善无不恬,周无不同。弗为不果,弗惠乱。
恒有不可、恒不可。强无不可,习无不果,纫无不遂,勿舍无难。弗为不成,弗勉难。
恒事有难必、不必。必无不必,往无不达,行无不至,欲无不得。弗为不可,居不极。
恒有不可知、难知。时无不知,念念无不天,故无不可,旧无不瞻。弗为不可,弗念念忘。
恒民有命,无不死;恒民无命,静必昧。
【释文理会】
畏天智(知),甬(用)身足〔一〕。
整理者注〔一〕:“畏天,敬畏上天。《诗·我将》:「畏天之威,于时保之。」清华简《命训》:「夫明王昭天信东谈主以度功,功地以利之,使身〓(信东谈主)畏天,则度至于极。」”[3]李均明《清华简阐释如何阐扬主不雅能动性》[4]所说与整理者略有不同:“畏天,敬畏上天,含义颇多:此天既指东谈主可径直感受之遍及天地、四季递变、物理现象,也指详细的当然与社会发展轨则(包括已知和未知轨则),遵守客不雅轨则无疑是积极的动作取向。智,灵敏。”相比来看,读“智”为原字彰着较整理者读为“知”更为合理,不外“畏”是若何被替换见识形成“遵守客不雅轨则”的,这小数没看懂。毕竟,如若是“遵守客不雅轨则”应该是“顺天智”或者“依天智”,而非“畏天智”。古代因为阐明逾期,对什么我方相识不了的事物或会组成胁迫的事物都会怕惧,这是典型的自卫心思,也由此满心怕惧的东谈主最容易被多样强权打单所奴役,这若何看都不会是“积极的动作取向”。另小数,把“智”解释成名词“灵敏”代入原文光显是无法读通的。“智”很彰着是个形色词,指有灵敏,先秦以能“畏天”为“智”,《孟子·梁惠王下》:“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六合,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所言“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且“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即是其证,《旧唐书·吐蕃传》:“爱东谈主为仁,保境为信,畏天为智,事神为礼。”犹知此说,故《畏天用身》的“智”彰着的当读为原字,而并非如整理者括读为“知”。以“畏天”为“智”,黑白常彰着的原始阐明,具有典型的保守倾向,因此不管下文如何张开,《畏天用身》第一句也曾为全篇定下了基调。“用身”与“畏天”相对应,“智”与“足”亦然相对应的,“智”是形色词,因此可知“足”当不异是形色词,为茂盛义。茂盛于用身,其自我中心的保守倾向与主不雅倾向都不异相等彰着。“身”字写法与清华简《治政之谈》接近,将这个情况与整理者注提到的《命训》内容聚拢来看,《畏天用身》当成文于战国末期,与《治政之谈》成文技巧左近,其不雅念则有可能径直秉承自整理者所提到的清华简《命训》篇。
審觀聖(聽)〔二〕,善出言〔三〕。
图片
(慎)𨟻(將)乍(作)〔四〕,图片
(强)心志〔五〕。整理者注〔二〕:“审,缜密。不雅听,看和听。《韩非子·内储说上》:「不雅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派系则臣遏止。」”[5]“审”当为“察”义,而非整理者所言“缜密”,下文屡言“察不雅”即可证,《战国策·魏策一·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今君审于声,臣恐君之聋于官也。”鲍彪注:“审,言听之察。”先秦文件通常审察连言,亦可证,《六韬·犬韬·武锋》:“夫欲击者,当审察敌东谈主十四变。”《吴子·应变》:“审察其政,乱则击之勿疑。”《鬼谷子·捭阖》:“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怀念。”《韩非子·说林》:“共事之东谈主,不可不审察也。”《战国策·楚策四·为书春申君》:“固然,不可不审察也。”先秦传世文件中,“不雅听”一词仅见于《韩非子》,除整理者所举之例,还有《韩非子·八经》:“不雅听之势,其征在比周而赏异也。诛毋谒而罪同。”《韩非子·八说》:“东谈主主不亲不雅听,而制断不才,托食于国者也。”《韩非子·内储说下》:“参伍既用于内,不雅听又行于外,则敌伪得。”至汉代则“不雅听”已是习见词。《畏天用身》并莫得什么凭证不错指为是韩非所作,因此顺应的揣测为《畏天用身》的成文技巧当接近《韩非子》,故可知《畏天用身》最可能成文于战国末期。
整理者注〔三〕:“出言,指语言。《诗·都东谈主士》:「其容不改,出言有章。」”[6]《易传·系辞》:“正人居其室,出其言善,则沉以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沉以外违之,况其迩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远;言行正人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相比可见,《畏天用身》的“善出言”正雷同于《系辞》的“出其言善”,值得洽商《畏天用身》是受到了《系辞》的影响。《系辞》中频繁使用虚词“乎”,因此可知其的成文不早于战国后期,由此当然不错判断《畏天用身》的成文技巧也不早于战国后期。
整理者注〔四〕:“
图片
,本篇三见,「慎」字异体。将作,行作,即动作。《商君书·垦令》:「声服无通于百县,则民行作不顾,休居不听。休居不听,则气不淫;行作不顾,则意必壹。」”[7]先秦文件中的“行作”皆是出行劳顿义,而非整理者所言的“动作”义,《周礼·秋官·野庐氏》:“则令埽谈路,且以几禁行作时常者。”江陵九店楚简《日书》:“利以行作,适四方田园。”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不不错行作,之四方田园。”皆可证,而若以“将作”为“行作”,那么“慎出行劳顿”会相等笼统。笔者觉得,此处的“将作”盖与秦官“将作少府”的“将作”关联,《汉书·百官公卿表》:“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傍边中候。景帝中六年改名将作大匠。”《通典·职官九·诸卿下》:“将作监:今将作,亦少皞氏以五雉为五工正,以利器具。雉有五种,故曰五雉。唐虞共工,《周官》考工之官,盖其职也。秦有将作少府,掌治宫室。汉景帝中元六年,改名将作大匠。后汉位次河南尹,中元二年省,以谒者领之。章帝建初元年复置,初以任隗为之。掌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寝木土之功,并树桐梓之类,列于谈侧。”可见“将作”盖“制作”、“诞妄”义。整理者注〔五〕:“心志,意志。《墨子·非射中》:「是故昔者三代之暴王,不缪其耳目之淫,失慎其心志之辟。」”[8]《墨子·修身》:“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聚拢整理者注所引《墨子》,不丢丑出《墨子》对《畏天用身》作家的影响。“心志”一词,在先秦文件中,除整理者所引的《墨子·非射中》一见外,另有《礼记·祭义》一见,《孟子·告子下》一见,《吕氏春秋·达郁》一见,相对于此,在汉初的《淮南子》中,则《俶真》、《谈应》、《泰族》《精神》四篇已四见,可见这证实《畏天用身》的成文技巧很可能相比接近《淮南子》。
聖(聽)不聖(聽)
图片
(厭)图片
(也)〔六〕,言𨟻(將)是之甬(用)〔七〕。整理者注〔六〕:“
图片
,从石从犬,疑「厌」字省体。《汉书·张延寿传》「厌海内之心」,顔注:「厌,满也。」图片
,见中山王器等,用为「也」,字形可分析为从㫃,从「彤沙」之「沙」初文得声。参看吴振武《试说平山战国中山王墓铜器铭文中的「图片
」字》(单周尧、陆镜光主编《语言笔墨学野心》,中国社会科学出书社,二〇〇五年,第四四—四六页)。”[9]中山王墓铜器铭文“图片
”字原字形作“图片
”,当是从“㫃”从“冉”,《说文·冄部》:“图片
:毛冄冄也。象形。”丹、冉重迭[10],故旧说读“图片
”为“旃”当是。《畏天用身》被整理者隶定为“图片
”的字,其原字形则是“图片
”,彰着与中山王墓铜器铭文“图片
”字相等不同,《畏天用身》下文“也”字也皆不作“图片
”形,不错诠释整理者读“图片
”为“也”当非是。由字形来看,“图片
”更值得洽商是一个从“㫃”从“不”的字,疑是“旆”字之讹。“图片
图片
”疑当读为“遮拦”,“遮拦”一词先秦习见,如《韩非子·备内》:“东谈主主遮拦,无谈得闻。”《韩非子·说疑》:“进则揜蔽贤慧以阴闇其主,退则挠乱百官而为祸难。”《吕氏春秋·自知》:“今贤非尧舜汤武也,而有遮拦之谈,奚繇自知哉?”《吕氏春秋·孟冬纪》:“是月也,命太卜祷祠龟策占兆,审卦福祸。于是察阿上乱法者则罪之,无有揜蔽。”《礼记·月令》:“是月也,命大史衅龟策占兆,审卦福祸,是察阿党,则罪无有遮拦。”“不听遮拦”即不被单方面之辞所蒙蔽。《韩非子》、《吕氏春秋》、《礼记·月令》都是标准的战国末期文件,由此也可推知《畏天用身》当成文于战国末期。整理者注〔七〕:“倒装句,言将用之。”[11]很难相识整理者此注,“言将是之用”对应于前边的“善出言”,因此主语不消置疑是“言”,而整理者注说“倒装句,言将用之”,要用的是什么,缘何即是倒装句,完全没见整理者给出了了的解释,因此其解释恐难以信从。“是”可训为正、直,《说文·是部》:“是,直也,从日正。”段注:“十目烛隐则曰直,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六合之物莫正于日也。《左传》曰:廉明为正,正曲为直。”故“言将是之用”犹言“言将用廉明”,也即“善出言”的“善”指的是廉明。“是”字写法与上博二《子羔》相类,证实《畏天用身》具有鲁地文化布景。
乍(作)不可
图片
(易)也〔八〕,志不可图片
(溺)也〔九〕。整理者注〔八〕:“
图片
,从心,睗声,蔑视。《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国无小,不可易也。」”[12]“作不可易也”对应于前边的“慎将作”,因此“图片
”很彰着是“慎”的反义词,下文简十四有“不图片
疑”,简十六+简十七有“明者无图片
”,如若说“明者无图片
”解释为明者莫得蔑视的情况还算拼凑可通的话,“不图片
疑”则很彰着其中的“图片
”不可解释为蔑视,是以整理者注以“图片
”为蔑视义当非是。网友明珍指出:“简16-17:明者无易,衣展申重,申重不倦,乃能明于东谈主。'无易’,整理者注65训为'不易’,引《诗・文王》「骏命不易」集传释为「不易,言其难也。」珍伊案:此处'无易’之'易’似可与简1'作不可易也’之'易’同训为'卤莽、卤莽’之义。《诗·抑》《小弁》'无易由言’皆指无卤莽于出言。明者'无易’,是以下文接着证实者'申重不倦’。”[13]所说是,慎重的反义词是卤莽,故“图片
”当为卤莽义,《史记·魏其武安侯传记》:“魏其者,够锛自赏耳,多易。”《集解》引张晏曰:“多易,多卤莽之行也。”整理者注〔九〕:“
图片
,读为「溺」。溺志,使心志沉迷其中。《礼记·乐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安〉溺志。」”[14]网友18056952918指出:“对于清华简《畏天用身》简1中'志不可翌(溺)’,石小力先生相识为'心志不不错沉溺其中’,咱们觉得'图片
’字当读为'弱’于高下文更贴切,'志不可(弱)’可与简1中'慎将作,强心志’合不雅,大要真谛是'心志不不错朽迈’。”[15]网友心包指出:“简1被整理者释爲'弱/子’读为'溺’的字,疑非'幼弱’之'弱’。所谓的'弱/子’似当为从'弓’'娩’声的'挽弓’之'挽’字(又见清华简《筮法》50等),句中读为'慢’,'作不可易也,志不可慢也’,'易’'慢’对文同义。”[16]聚拢来看,整理者隶定为“图片
”而原字形作“图片
”的字,盖是从弓从包,疑为“㢩”字异体,《玉篇·弓部》:“㢩,都狄切,射也。又作的。”《集韵·锡韵》:“㢩、勺,射质也。或省,通作的。”勺、弱重迭[17],故“图片
”可径读为“弱”。“志不可弱也”对应于前边的“强心志”,而且“志不可弱也”句很可能是针对《老子》的“弱其志”而养殖出的敷陈,《老子》:“圣东谈主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是在说针对民的方法,而《畏天用身》中的“明者”很彰着是指明君,是以与圣东谈主治民“弱其志”相对应,《畏天用身》作家觉得成为君主的“明者”需要“志不可弱也”。
乍(作)逕(徑)囩(圓)也〔一〇〕,不逕(徑)不【一】囩(圓)。曲出者(諸)囩〓(圓,圓)生
图片
〓(銳,銳)生利〔逐一〕。整理者注〔十〕:“迳,读为「径」,直。”[18]“作”与下文的“静”相悖,《尚书·洪范》:“龟筮共违于东谈主。用静,吉;用作,凶。”《管子·势》:“夫静与作,时以为主东谈主,时以为客,贵得度。”马王堆帛书《十大经·不雅》:“东谈主静则静,东谈主作则作。……静作之时,先后之名,以为六合正。”马王堆帛书《十大经·果童》:“地俗德以静,而天正名以作。静作相养,德虐相成。”马王堆帛书《十大经·姓争》:“时静不静,国度不定。可作不作,天稽环周。”由此不丢丑出“圆”即是指天谈,《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天谈曰圆,隧谈曰方。”整理者注言“迳,读为「径」,直。”莫得给出任何依据息争释,也没证实跟“圆”是什么关系,揣测整理者偶然是由直径筹办到圆,因此才这么出注,但下文“静慎”既不是方形的周长,也不是指方形的对角线,而是完全莫得任何几何属性,之后亦然言“失慎不方”而不是言“不直不方”,由此不难推知“作迳”也并不是在说和几何中的圆形关联的内容,是以不是在说直径。“圆”既然是对应于天谈,那么“作迳”的“迳”当然不错读为“经”,《经义述闻·左传上·昔赵衰以壶飧从径馁而弗食》:“杜读至'径’字句绝,云:'径犹行也。’《释文》:'径,古定反。一读'以壶飧从’绝句,读'径’为'经’,连下句,乖於杜意。’《正义》曰:'杜以传文为径,故释为行,上读为义。刘炫改径为经,谓资格饥馁,下属为句,辄改其字以规杜氏,非也。’武进臧氏用中《拜经日志》曰:'案顾氏《隶辨》:’《徐氏纪产碑》雍直径菅',径菅即管理也。《史记·高祖本纪》:'夜径泽中’,《索隐》曰:'径旧音经’,《楚词·招魂》:'经堂入奥’,经一作径,盖古通用,当从刘光伯读作经,下属为句。’家大东谈主曰:'臧说是也。《史记·甘茂传》:'今之燕,必经赵’,《秦策》'经’作'径’,《大宛传》:'经匈奴’,《索隐》本'经’作'径’,是古字多以'径’为'经’也。《韩子·外储说左》篇以此为箕郑事,―云'箕郑挈壶餐而从’,亦以从字绝句。下云:'迷而失谈,与公相失,饥而谈泣,寝饿而不敢食’,始言迷而失谈,继言饥而谈泣,终言寝饿而不敢食,则为时已久矣。故传约言之曰:经馁而弗食。”“经”可训为天谈标准,《汉书·司马迁传》:“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谈之大经也。”颜师古注:“经,常法也。”是“作迳”犹言“作法”,《商君书·更法》:“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不经不圆”即无标准则不成圆谈,可参看《国语·周语下》:“经之以天,纬之以地。”韦昭注:“以天之六气为经,以地之五行径纬,而成之也。”
整理者注〔十一〕:“
图片
,从賏,尔声,读为「锐」。《老子》「挫其锐」的「锐」字,郭店简《老子甲》作「图片
」。”[19]“圆生锐”内容上很难相识,郭店《老子甲》的“图片
”字对应传世本的“锐”字,只可证实“图片
”是一个不错和“锐”通假的字,并不可诠释“图片
”即是“锐”字,在此处的“圆生图片
”很可能当读为“圆生睿”,“睿”训为颖异,《玉篇·目部》“睿,余芮切。智也,明也,圣也。”《文子·微明》:“智圆者,遥远无端,方流四远,渊泉而陆续也。行方者,立直而不挠,素白而不污,穷不易操,达不肆志也。……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即可见智与圆的关系,由此“睿生利”就很好相识了,善用灵敏不错让东谈主违害就利,东谈主尽皆知,《孙子·九变》:“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猛烈,杂于利而务确凿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文子·上礼》:“各以其智,去其所害,就其所利。”《韩非子·内储说上》:“夫皆荆之事也诚利,一国尽以为利,是何智者之众也?攻皆荆之事诚不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之众也?”读为“诸”的“者”字写法与上博一《特性论》左近,当亦然出自鲁文化的影响。
句(苟)
图片
(信)能備(服)囩(圓),行利,兹利〔一二〕,六合一火(無)以图片
(更)利〔一三〕。整理者注〔十二〕:“兹利,据下文疑漏抄「果」字。”[20]“信”训为“诚”,《说文·言部》:“信,诚也。”“信能”于先秦传世文件可见于《管子·四时》:“信能行之,五谷蕃息,家畜殖。”《孟子·公孙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由此也可见《畏天用身》的成文技巧不出战国后期、末期。整理者读“备”为“服”,但“服圆”很难相识,“备”盖当读为原字,义为具备,《国语·周语下》:“财以备器,乐以殖财。”韦昭注:“备,具也。”“苟信能备圆”即如若自身诚能具备圆谈,筹办到上文则由此就当然能“圆生睿,睿生利”,从而达成下文的“行利,兹利”。有莫得“果”字都不影响文义,是以整理者注所疑其实不必。清代刘淇《助字辨略》卷三:“此,是也,兹也,彼之对也。……又《大学》:'有德此有东谈主,有东谈主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灵验。’《后汉书·黄琼传》:'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爲志士终无时矣。’诸此字,犹云斯也、乃也。”是“此”、“兹”皆可训“乃”,是以“行利,兹利”即“行利,乃利”。
整理者注〔十三〕:“
图片
,从木,图片
声,「梗」字异体,读为「更」,愈加。”[21]先秦文件中“更”字并无“愈加”义,整理者偶然是被什么当代词典误导了。先秦文件中“无以更”可见于《鹖冠子·著希》:“义不妥格,而无以更也。”《大戴礼记·虞感恩》:“君以闻之,唯丘无以更也。”两处的“更”都是“改”义,《说文·攴部》:“更,改也。”《畏天用身》此处的“更”彰着也当同是“改”义,“六合无以更利”即六合也无法让这份收益被改易。
寈(靜)
图片
(慎)方也〔一四〕,不图片
(慎)不方。直出者(諸)方〓(方,方)生丏〓(勉,勉)生灋(法)〔一五〕。整理者注〔十四〕:“寈,读为「静」,与「作」相对。
图片
,读如字,「慎」、「静」真谛真谛左近。《荀子·解蔽》:「东谈主缘何知谈?曰:心。心缘何知?曰:虚壹而静。」一曰读为「轸」,舆下四面的横木。《周礼·考工记·辀东谈主》:「轸之方也,以象地也。」”[22]《尔雅·释诂》:“慎,静也。”“静”字书为“寈”,除《畏天用身》外还见于郭店《性》上博一《特性论》和郭店《语丛四》,标明这种终点的写法具有鲁文化特征。《礼记·儒行》:“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东谈主。”可见“慎”、“静”并称是一种鲁文化特征,这当然不异反应出《畏天用身》的作家很可能是鲁东谈主。读“图片
”为“轸”字之说一望可知不存在职何建树的可能,此点无需多论。《天中记》卷七引《申子》:“隧谈不作,是以常静;隧谈常静,是以正方。”笔者在《先秦文件分期分域野心之三 诸子百家的分合界定(中)》[23]已提到:“《汉书·艺文志》称申不害'相韩昭侯’却又称'《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而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宣王喜文体游说之士,自由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东谈主,皆赐列第,为上医师,不治而磋议。是以皆稷放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东谈主。’技巧上慎到势必应在申不害之后。以此,'申、韩称之’只可解释为《申子》并非申不害的作品,由技巧来看,惟恐更顺应觉得内容上《申子》是申向追述申不害之说并杂以己意的作品,《吕氏春秋·审应》:'令郎沓相周,申向说之而战。令郎沓訾之曰:『申子说我而战,为吾相也夫?』申向曰:『向则不肖。固然,令郎年二十而相,见老者而使之战,讨教孰病哉?』令郎沓无以应。’高诱注:'申向,周东谈主,申不害之族也。’陈奇猷《校释》:'《汉书·古今东谈主表》列有二申子,其一与韩昭侯同期,盖即申不害(申不害为韩昭侯之佐,详《任数》注二四),其一列在申不害之后与慎到、庄周同期,疑即此申向,则申向亦皆宣、愍时东谈主也(慎到在皆宣、愍时,详《慎势》注二八。庄周为皆宣王时东谈主,详《史记·本传》)。’申向与慎到基本同期,称及慎到当然就合理了。”既然申向是“皆宣、愍时东谈主”,那么《申子》当然最可能成文于战国后期末段或战国末期初段,《畏天用身》作家不雅念上与《天中记》所引《申子》内容左近,则其成文技巧当然也当接近。整理者注〔十五〕:“本句「丏」与「灋」二字位置疑当互换,简文原应作「方生灋〓(法,法)生丏」。「方生法」与《管子·轻重己》「清神生心,心生规,规生矩,矩生方,方生正,正生历,历生四时,四时生万物」的「方生正」义近。丏,读为「勉」,劝勉。”[24]“丏”字很可能读为“緡”或“纶”,训为“绳”,《毛诗·召南·何彼襛矣》:“其钓维何?维丝伊缗。”毛传:“缗,纶也。”《尔雅·释言》:“缗,纶也。”郭璞注:“《诗》曰:'维丝伊缗。’缗,绳也,江东谓之纶。”而且“纶”在先秦文件中还不错与“经”组合成“经纶”,如《易传·象传》:“云雷屯。正人以经纶。”致使扩展为道理,《广雅·释诂三》:“纶,谈也。”王念孙《疏证》:“纶,亦「伦」字也。故《管子·幼官图》篇「伦理」字作「纶」。”或也可洽商是“丏”是“黾”的通假转写,而“黾”盖原读为“绳”,《毛诗·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北堂书钞》卷三十六引《诗》“黾”作“绳”,《毛诗·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续汉书·祭祀志》刘昭注引《东不雅书》则作:“《大雅》曰:昭哉来御,慎其祖武。”是绳、慎重迭,《管子·七主七臣》:“绳不信,不不错求直。”《吕氏春秋·自知》:“欲知笔直,则必准绳。”高诱注:“绳,直也。”《史记·乐书》:“广其节拍,省其文华,以绳德厚也。”《集解》:“郑玄曰:'绳犹度也。’王肃曰:'绳,法也。法其德厚也。’”可见“慎”、“直”、“法”皆不错与“绳”组成关系,《文子·上义》:“夫法者,六合之准绳也,”因此“绳生法”很好相识。“方生丏”的不雅念则盖与《淮南子·天文》:“子午、卯酉为二绳。”《淮南子·天文》:“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汉书·律历志》:“权与物钧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圜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准,准正则均衡而钧权矣。是为五则。”皆为关联内容。“灋”字写法与清华简《四告·旦告》简8左近,笔者在《清华简十〈四告·旦告〉理会》[25]中已说起:“《四告》篇的作家很可能是春秋技巧的鲁东谈主。”故可知这么的“灋”字写法盖是鲁地写法。
句(苟)
图片
(信)能備(服)方,行丏(勉),兹果丏(勉),【二】六合一火(無)以图片
(更)丏(勉)。前文已言“丏”盖训为绳,上博六《皇帝建州》:“皇帝坐以矩,食以仪,立以悬,行以绳。”《说苑·臣术》:“医师者,相差与民同众,取去与民同利,通于东谈主事,行犹举绳。”皆可见古东谈主不雅念中“行”与“绳”的关系,所说的“绳”彰着都是用为绳的“直”、“正”义,《淮南子·说林》:“故行险者不得履绳,出林者不得直谈,夜行瞑目而前其手,事有所至,而明有所害。”高诱注:“绳,亦直也。”《淮南子·时则》:“绳者是以绳万物也,准者是以准万物也。”高诱注:“绳,正也。”《淮南子·主术》:“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取谈致远,而气力过剩,诚得其术也。”高诱注:“绳,直正也。”是以“六合无以更缗”不错相识为即使是六合也不可改动其廉明。
𠄨(恆)又(有)難寈(靜),不可寈(靜)。寈(靜)一火(無)不寈(靜),
图片
(時)一火(無)不安〔一六〕,善一火(無)不图片
(恬)〔一七〕,周一火(無)不同。整理者注〔十六〕:“
图片
,从卄,之声,「置」字异体,又见于清华简《子犯子余》。简文读为「时」,合时、顺应。”[26]《畏天用身》这段内容是以“静”为中枢,追求的是以一种内在静态来应付变动不停的环境信息,网友ee提议:“《畏天用身》第三段(简3-简5)按本书的整理,难以通读。其实这段是说'恒’的,分为五个方面来进展,每个方面又提到'恒’有两种情况。第一方面是说'恒有难静、不可静’;第二方面是说'恒有不可、恒不可’;第三方面是说'恒事有难必、不必’,是说'恒事’的;第四方面是说'恒有不可知、难知’;第五方面是'恒民有命,无不死;恒民无命,静必没’,是说'恒民’的,'命’或指天命,应由下段归于此段。整理者唯于'难必、不必’中间加逗号,于'难静,不可静’'恒有不可,恒不可’'不可知,难知’中间皆加逗号,变得难以相识。”[27]所说是,“恒有难静,不可静”当是指老是有畅通不啻的情况,《礼记·乐记》:“著不停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静无不静,执无不安,善无不恬,周无不同”四句合不雅,光显有着明确无疑的谈家特征,这四句当皆是在应付“恒有难静,不可静”,秉执的是以静制动不雅念,因此“静无不静”的前一个“静”并不是在说统统的静止,而当是言从容靠近并阐明变化,《说文·青部》:“静,审也。”《管子·内业》:“心能执静,谈将自定。”《三国志·魏书·王基传》:“夫志正则众邪不生,心静则众事不躁。”对比可见前一个“静”是言心静,《庄子·天谈》:“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君王之德者,其利己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圣东谈主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男子,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东谈主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网友ee提议:“《畏天用身》简3'静无不静, [之廾]无不安’,' [之廾]’整理者读为'时’,似不如读'止’为佳,静止真谛真谛左近。清华七《子犯子余》简1+2'胡晋邦有祸,令郎不可图片
焉,而【1】走去之’,'[之廾]’也以读为'止’为佳。”[28]所说颇有可能,《子犯子余》整理者原注即言“图片
,从廾,之声,读为同音的'止’。”[29]不外网友明珍觉得“图片
”当读为“执”[30],笔者在《清华简七〈子犯子余〉韵读》[31]中也提到:“此字从'又’从'寺’,而'又’形本即是手形,故'图片
’当即'执’字。下文中,子余说'吾主弱寺而强志’,斟酌文意,即是因秦穆公所问'晋邦有祸,令郎不可执焉’而作念的恢复,这也不错证实'图片
’当即是'执’字。执训为守,《国语·越语下》:'夫国度之事,有执盈,有定倾,有节事。’韦昭注:'执,守也。’《吕氏春秋·慎大》:'胜非其难者也,执之其难者也。’高诱注:'执,犹守。’”而先秦文件中“执”、“安”并提不异有句例,如《老子》:“其安易执,其未兆易谋。”《荀子·王霸》:“得谈以执之,则大安也。”是以“图片
”就用为“执”不异是可能的。何况,《畏天用身》全文都莫得重视“止”的内容,因此相较而言读为“执”比读为“止”更为可能。“执”当即指前文所引《荀子·王霸》的“得谈以执之”,《文子·九守》:“法天者治,天地之谈也,虚静为主,虚无不受,静无不执,知虚静之谈,乃能终始。”“难”字写法与上博一《孔子诗论》左近,不异证实《畏天用身》有着鲁文化布景。整理者注〔十七〕:“
图片
,「恬」字异体,《说文》「安也」。”[32]由此则“无不恬”犹言“无不安”,“不恬”于先秦文件可见于《庄子·外篇·在宥》:“昔尧之治六合也,使六合欣欣焉东谈主乐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六合也,使六合瘁瘁焉东谈主苦其性,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先秦文件中“无不安”可见于《鹖冠子》和《吕氏春秋》,如《鹖冠子·天权》:“知德故无不安也,知谈故无不听也。”《吕氏春秋·圜谈》:“百官各处其职治其事以待主,主无不安矣。”《吕氏春秋·求东谈主》:“得贤东谈主,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吕氏春秋·务大》:“尝试不雅于上志,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吕氏春秋·务本》:“尝试不雅上古记,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也。”因此不难推知,《畏天用身》的成文技巧与《庄子》、《鹖冠子》、《吕氏春秋》成编技巧左近。“无不静”于先秦传世文件可见于《庄子·外篇·天谈》:“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君王之德者,其利己也,昧然无不静者矣。”“无不同”于先秦文件可见于《管子·幼官》:“动而无不从,静而无不同。”《吕氏春秋·君守》:“离世别群而无不同,君民孤寡而不可障壅。”因此从“无不静”、“无不安”、“无不恬”、“无不同”的使用上也不错推知《畏天用身》最可能成文于战国末期。
弗爲不果,弗惠𤔔(亂)。
“弗为不果”是说不作念就不会有恶果,也即要大有动作,此点对比下文的“乱无忌,懈忌不果。其时弗为,不可追”即可知,这种有为式的谈家不雅念,相比相宜皆谈家的特征,前文理会内容已揣测《畏天用身》的作家很可能是鲁东谈主,则其曾受皆谈家影响完全可能。“为”所追求的“果”,即是前文的“静无不静,执无不安,善无不恬,周无不同。”既知“懈忌不果”对应“弗为不果”,当然可推知“乱无忌”就对应“弗惠乱”,“惠”训为“顺”,《尔雅·释言》:“惠,顺也。”《墨子·天志上》:“今日意而不可不顺,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墨子·天志中》:“天之意不可不顺也。顺天之意者,义之法也。”《管子·五辅》:“东谈主谈不顺,则有祸乱。”由前文内容来看,“弗惠”指的是不顺天谈的可能性,要比是说不顺东谈主谈的可能性为大,《墨子·天志上》:“有义则治,无义则乱。……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然义政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内行不篡小家,能人不劫弱,贵者不傲贱,多诈者不欺愚。此必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东谈主,三利无所不利,故举六合好意思名加之,谓之圣王,力政者则与此异,言非此,行反此,犹幸驰也。处大国攻小国,处内行篡小家,能人劫弱,贵者傲贱,多拐骗愚。此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东谈主。三不利无所利,故举六合臭名加之,谓之暴王。’”故“弗惠”则“乱”。
𠄨(恆)又(有)不可,𠄨(恆)不可。
图片
(强)一火(無)不【三】可,習一火(無)不果,紉(牣)一火(無)不述(遂)〔一八〕。勿豫(舍)一火(無)難〔一九〕,弗爲不成〔二〇〕,弗图片
(勉)難〔二一〕。整理者注〔十八〕:“纫,读为「牣」。《诗·灵台》「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毛传:「牣,满也。」旧书又作「仞」。”[33]对比上文“难静”和下文“难必”,则“恒有不可”对应难可之事,这些事由于客不雅性的难度,是以时常是不可达成的。“强无不可”当扩展于前文的“强心志”,这种单方面觉得统统事情都不错通过意志和决心来处置的不雅念属于唯心的意志目标,“习无不果”是觉得坚执研习就不错赢得恶果,彰着亦然基于不异的不雅念。网友质地复位提议:“'纫’可如字读,它自身就有'优柔而结子’的真谛(参见《汉语大字典》2010P3589)。”[34]所说是,“无不遂”于先秦传世文件可见于《国语·晋语二》:“夫二国士之所图,无不遂也。”可见《畏天用身》的成文技巧接近战国后期。
整理者注〔十九〕:“豫,读为「舍」,罢手。《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滴水石穿,矢志不渝。」”[35]“勿舍”于先秦文件可见于《管子·内业》:“守善勿舍,逐淫泽薄。”《战国纵横乡信》十四:“谓皆王曰……围而勿舍,亦利。”因此《畏天用身》受皆文化影响的情况了然于目,而且由此也不难判断《畏天用身》的成文技巧不出战国后期、战国末期。
整理者注〔二〇〕:“《荀子·修身》:「谈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36]不动作就不会告捷的不雅念还不错见于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黎》:“事无细,弗为不成。”与《畏天用身》“弗为不成”的用字全通,对应情况当然是高于《荀子》的,而《荀子》至《为吏治官及黔黎》的一脉疏通情况了然于目,刘向《孙卿新书叙录》:“孙卿之应聘于诸侯,见秦昭王。昭王方喜战伐,而孙卿以三王之法说之,及秦相应侯皆不可用也。”是以《为吏治官及黔黎》会继承荀子念念想是很正常的事,《荀子·修身》与《为吏治官及黔黎》的所属技巧又不错诠释《畏天用身》最可能成文于战国末期。
整理者注〔二一〕:“
图片
,「挽」之本字,读为「勉」。《史记·殷本纪》:「舍而弗勉,缘何成德!」”[37]以“图片
”为“「挽」之本字”的说法不知何据。此处读为“勉”的“图片
”与前文“丏”字写法分歧彰着,也可见之前的那些“丏”字很可能并不读为“勉”。“弗勉难”当“弗勉难成”之省,应该是说不力争而为就难以告捷。“勉”的表面依据,即是前文的“强无不可,习无不果,纫无不遂,勿舍无难。”但既然开篇就说了“畏天智”,则这里表面建构上的针锋相对其实是突出彰着的。
𠄨(恆)事又(有)難必〔二二〕,不必。必一火(無)不必,慬(謹)一火(無)不達〔二三〕,
整理者注〔二二〕:“必,细目。《韩非子·显学》:「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38]“难必”于先秦文件可见于《吕氏春秋·不广》:“令郎纠外物则固难必。固然,管子之虑近之矣。”高诱注:“纠在外,不可谓必得主,故曰'固难必’。”可见这是战国末期才出现的措辞模式,因此《畏天用身》也当是成文于战国末期。不管是“难必”照旧“不必”都是体现为追求势必性的艰辛,因此“必无不必”即是说在行径上坚毅追求势必性则就不会有不势必的风物,这当然依旧黑白常主不雅唯心的。
整理者注〔二三〕:“慬,读为「谨」。达,到达。《论语·子张》:「欲速则不达。」”[39]网友ee提议:“《畏天用身》简 4'慬一火(无)不达’'慬’实从黄从心。”[40]网友翻腾的鱼补充提议:“简4'慬一火(无)不达’,'ee’先生指出从黄从心,可从。该字或是'狂’字异体,读为'往’,'往无不达’,即'到哪去莫得不可到达的’。”[41]所说当皆是。此“从黄从心”之字原字形作“
图片
”,盖即“图片
”字,为“懭”字异体,《楚辞·九叹·惜贤》:“心懭悢以冤结兮,情过失以曼忧。”洪兴祖《补注》:“懭一作图片
。補曰:懭,苦晃切。悢,音朗。图片
,胡晃切。”“无不达”于传世文件最早可见于《淮南子·东谈主间》:“使知所为是者,事必可行,则六合无不达之途矣。”《说苑·尊贤》:“又有士曰王材,国有贤东谈主,必进而任之,无不达也。”由此亦可见《畏天用身》的成文技巧当接近《淮南子》与《说苑》,因此当是战国末期成文的。
行一火(無)不至,欲一火(無)不𠭁(得)〔二四〕。弗爲不可,【四】居不
图片
(恆)〔二五〕。整理者注〔二四〕:“欲,爱好、喜爱。《左传》成公二年「余虽欲于巩伯,其敢废旧典以忝叔父」,王引之《经义述闻》:「欲,犹好也。」”[42]“行无不至”可参看《荀子·修身》:“谈虽迩,不行不至。”“欲”犹言“求”,《老子》:“罪莫大于可欲。”严遵《指归》:“常取求也。”将《畏天用身》的“欲无不得”与《管子·五辅》:“六者既布,则民之所欲,无不得矣。”《吕氏春秋·不苟》:“何事而不达?何为而不成?”《吕氏春秋·谨听》:“何欲而不得?何为而不成?”《文子·九守》:“神则以求无不得也,以为无不成也。”《战国策·楚策三》:“所欲者不成,所求者不得。”《战国策·魏策三》:“何求而不得?何为而不成?”《战国纵横乡信》十五:“何索而不得,奚为而不成。”各句相比,就不丢丑出《畏天用身》的成文盖晚于《管子·五辅》而与《吕氏春秋》、《文子》、《战国策》、《战国纵横乡信》的技巧突出,由此也可知《畏天用身》的成文技巧以战国末期为最可能。“弗为不可”当是畴前边的“必”、“往”、“行”、“欲”为“为”之省,指不动作就不会得到。
整理者注〔二五〕:“《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43]骆珍伊《浅析〈清华拾叁·畏天用身〉简3至简5的句式与内容》:“「居」字,应训为「居止」、「止息」之义。「
图片
」字,整理者读为「恒」。然则本篇简文读为{恒}之字皆写稿「𠄨」,不从「辵」旁,而且读为「恒」也与前文文意不搭。「图片
」字应分析为从辵,𠄨〈亟〉声,读为「极」。「不极」,即「不达、不至」之义。《清华玖・治政之谈》简26曰:「亓(其)所訋(招)则(极),所求则𠭁(得)。」《治政之谈》整理者注谓:「,『极』之讹字。《诗·绵蛮》『岂敢惮行,畏不可极』,郑笺:『极,至也。』」可与本简参看。本篇简文「居,不(极)」,是指「居止不动作的话,则诸事皆不达」。”[44]所说是,《吕氏春秋·慎东谈主》:“兄弟重茧不居,然后免于冻餧之患。”高诱注:“居,止。”故“居不极”确即“止不至”,犹《荀子·修身》:“谈虽迩,不行不至。”的“不行不至”。
𠄨(恆)又(有)不可智(知)、難智(知)。𠱾(時)一火(無)不智(知),念念一火(無)不
图片
(天)〔二六〕,怘(固)一火(無)不可〔二七〕,舊(久)一火(無)不沾〔二八〕。弗爲不可,弗念念忘(荒)。整理者注〔二六〕:“
图片
,从宀从天,传抄古文用为「天」,参看徐在国《传抄古笔墨编》,线装书局,二〇〇六年,第三页。上博简《亙先》简五「知几而巟(罔)念念不图片
(天)。」行气玉铭(《集成》一九五七〇):「行气,图片
(天)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章固,固则明,明则长,长则复,复则天。」此字还见于三晋玺印,作主谈主名。简文「天」暗示等同于「天」的一种极致现象。《鹖冠子·天则》:「捐物任势者,天也。捐物任势,故莫能宰而不天。」”[45]此段内容都是围绕“知”张开的。整理者读为“时”的“𠱾”,刘子珍《由分而合:清华简〈畏天用身〉与战国天东谈主不雅念重构》则提议:“'𠱾’从寺声,疑可读作'志’。”所说是,“志”训为念念虑,郑玄《诗谱序》:“《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关联词诗之谈放于此乎。”孔颖达疏:“《春秋说题辞》云:在事为诗,未发为谋,冷漠为心,念念虑为志。诗之为言,志也。”念念虑则无不知句例,先秦文件可见于《管子·九守》:“以六合之心虑,则无不知也。”(又见《六韬·文韬·大礼》、《鬼谷子·符言》)《管子·形势解》:“故以圣东谈主之智念念虑者,无不知也。”整理者注所说“简文「天」暗示等同于「天」的一种极致现象”,即使放入整理者我方所引句例中亦然解释欠亨的。先秦文件中“不天”一词习见,如《左传·宣公十二年》:“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可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视为心腹。”杜预注:“不为天所佑。”《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我实不天,子无咎焉。”杜预注:“言我虽不为天所祐,子无大咎。”《左传·昭公十九年》:“子产不待而对客曰:郑国不天,寡君之二三臣,札瘥夭昏。”杜预注:“不获天福。”清华简七《越公其事》第一章:“……不天,天主降祸于越邦,不在前后,丁孤之世。”第十一章:“今吴邦不天,得罪于越……”杜预注在《左传》中不错说通,放到《越公其事》就有些拼凑了,如若放到《畏天用身》此处整理者注所引的上博简《亙先》简五和《鹖冠子·天则》中,则彰着是不可建树的。“不天”当是“不顺天”之省,《墨子·天志下》:“今六合之士正人之欲为义者,则不可不顺天之意矣。”《吕氏春秋·怀宠》:“上不顺天,下不惠民。”《淮南子·天文》:“故举事而不顺天者,逆其生者也。”“不天”的反义词“顺天”则出现得更早,《逸周书·尝麦》:“顺天念念序,纪于大帝。”《逸周书·翻开武》:“兹顺天,天降寤于程,程降因于商。”《逸周书·武顺》:“吉礼左还,顺天以利本,武礼右旋,顺地以利兵。”因此《畏天用身》中的“念念无不天”盖即是言念念虑皆顺于天谈,《司马法·定爵》:“顺天、阜财、怿众、利地、右兵,是谓五虑。”以“顺天”为“五虑”之首,正可与此对应。整理者注〔二七〕:“怘,从心,古声,读为「固」。「固」字传抄古文或作「怘」。”[46]《正字通·心部》:“怘:旧注'音䕶。坚也,常也。又与固同。’按:怘当即怙字,𢛅从固,与怙同,不必与固溷。”因此“传抄古文或作「怘」”当仅仅通假,此处的“怘”当读为“故”,指畴前的、旧有的、已存在的事,《国语·晋语八》:“诸侯之故,求治之,不求致也。”韦昭注:“故,事也。”《周礼·秋官·小司寇》:“一曰议亲之辟,二曰议故之辟。”郑玄注:“故谓旧知也。郑司农云:'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故无不可”可与睡虎地秦简《语书》:“凡良吏明法律令,事无不可殹。”相参看。
整理者注〔二八〕:“沾,浸润、沾染。旧书又作「霑」。”[47]“旧”当读为原字,训为“故”,《荀子·王制》:“声则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杨倞注:“旧,谓三代故事。”“旧”字写法与郭店简《性自封出》雷同,当是鲁文化特征。占、瞻皆章母谈部字,二字重迭[48],《楚辞·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不雅民之计极。”王逸注:“瞻,不雅也。顾,视也。前谓禹汤,后谓桀纣。”“瞻前”正可与“旧无不瞻”对应。“忘”字也当读为原字,不念念则忘,很好相识,《毛诗·周颂·闵予小子》:“於乎皇王,继序念念不忘。”《荀子·礼论》:“缅怀未尽,念念慕未忘。”“弗为不可”的“为”指前文的念念虑,是说“志无不知,念念无不天,故无不可,旧无不瞻。”都需要通过常念念才气杀青,与此相对,“弗念念”则“忘”。
𠄨(恆)民又(有)命,一火(無)不死;𠄨(恆)民一火(無)命,寈(靜)必𠬸(沒)。
“恒民”犹言“常民”,指平时内行。“恒民”于先秦传世文件见于《庄子·杂篇·盗跖》:“夫可规以利而可谏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谓耳。……今丘告我以大城众民,是欲规我以利而恒民畜我也,安可久长也!”“常民”于先秦文件见于《战国策·赵策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是以圣东谈主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进退之谓节,穿着之制,是以皆常民,非是以论贤者也。”赵武灵王称谥号,是其成文技巧不可早于战国后期末段,《庄子》成编不可早于战国末期,因此称“恒民”决定了《畏天用身》最可能成文于战国末期。《左传》中屡言“东谈主谁不死”,至《战国纵横乡信》二十五则言“六合东谈主无不死者”,很彰着《畏天用身》的“无不死”与《战国纵横乡信》更吻合,这当然也名义《畏天用身》最可能成文于战国末期。先秦传世文件中一篇之内同期波及“有命”、“无命”的唯一《庄子·杂篇·寓言》:“天有历数,地有东谈主据,吾恶乎求之?莫知其所终,若之何其无命也?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和《孟子·万章上》:“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昆玉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痈疽与侍东谈主瘠环,是无义无命也。”二者都是标准的战国末期文件,不异证实《畏天用身》最可能成文于战国末期。“恒民有命,无不死”当是说平时东谈主所具有的命即是莫得谁不会死,“恒民无命,静必没”的“没”盖当读为“昧”[49],这句当是说平时东谈主若并不觉得有“命”,则即使静处也必是笼统不解,《畏天用身》下文言“有天威无命,壹不及用也。”不错对比。
[1]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0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2] 中国先秦史网:http://xianqin.html-5.me/pdf/先秦文件分期分域野心之三 诸子百家的分合界定(上).pdf,2022年3月12日。
[3]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2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4] 《中国社会科学报》第A04版,2024年1月11日。
[5]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3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6]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3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7]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3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8]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3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9]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3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10] 《古字通假会典》第205页“丹与冉”条,济南:皆鲁书社,1989年7月。
[11]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3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12]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3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13] 简帛论坛: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854&pid=31670,2023年12月14日。
[14]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3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15] 简帛论坛: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854,2023年11月20日。
[16] 简帛论坛: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854&pid=31688,2023年12月19日。
[17] 《古字通假会典》第806页“酌与弱”条,济南:皆鲁书社,1989年7月。
[18]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3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19]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3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20]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3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21]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3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22]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3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23] 中国先秦史网:http://xianqin.html-5.me/pdf/先秦文件分期分域野心之三 诸子百家的分合界定(中).pdf,2022年03月31日。
[24]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3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25] 中国先秦史网:http://xianqin.html-5.me/pdf/清华简十《四告·旦告》理会.pdf,2020年12月19日。
[26]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3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27] 简帛论坛: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854&pid=31658,2023年12月12日。
[28] 简帛论坛: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854&pid=31645,2023年12月11日。
[29]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第94页注〔六〕,上海:中西书局,2017年4月。
[30] 《清华七〈子犯子余〉初读》帖42楼,简帛论坛: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8,2017年4月27日。
[31] 中国先秦史网:http://xianqin.html-5.me/pdf/清华简七《子犯子余》韵读.pdf,2017年10月28日。
[32]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4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33]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4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34] 简帛论坛: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854&pid=31646,2023年12月11日。
[35]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4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36]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4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37]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4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38]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4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39]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4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40] 简帛论坛: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854&pid=31654,2023年12月12日。
[41] 简帛论坛: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854&pid=32141,2024年3月13日。
[42]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4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43]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4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44] 清华大学出土文件野心与保护中心:https://www.ctwx.tsinghua.edu.cn/__local/D/41/46/61B5E02993C3FECEEA64A2D6932_CF6E4936_6AB00.pdf,2023年12月19日。
[45]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4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46]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4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47]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第144页,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10月。
[48] 参《古字通假会典》第259页“占与詹”条,
[49] 参《古字通假会典》第610页“没与昧”条,济南:皆鲁书社,1989年7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办事,统统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存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Powered by 银川祁源科技有限公司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